时间:2023-08-24 16:40:18来源:
《鹬蚌相争》是一则出自《战国策·齐策二》的寓言故事,原文如下: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
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
“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译文:
一只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突然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
蚌马上合拢外壳,夹住了鹬的嘴巴。
鹬说:
“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变成死蚌。
”蚌也对鹬说:
“你今天不拔出嘴来,明天不拔出嘴来,你就会变成死鹬。
”两者都不肯放弃,结果被路过的渔夫发现了,把鹬和蚌一起捉住了。
道理: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鹬和蚌因为互不相让,结果都被渔夫捉住,落得个两败俱伤的下场。
这启示我们在处理矛盾和冲突时,要学会忍让和妥协,避免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同时,它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抓住机会,不要让矛盾和冲突消耗自己的精力,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渔翁得利的故事讲的是战国时谋士苏代游说赵惠王时所讲的一则寓言故事。
当时赵王想要攻打燕国,苏代替燕王跟赵王说赵国和燕国争战不休,不过是“鹬蚌相争”而已,必定让秦国得“渔翁之利”。
今天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在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要警惕真正的敌人。
【出处】《战国策·燕策二》
【解释】鹬:
长嘴水鸟;蚌:
有贝壳的软体动物。
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近义词】渔人得利、两败俱伤、从中渔利
【反义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战国策·燕策)》古诗原文及翻译?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
“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
‘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擒)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
”
惠王曰:
“善!”乃止。
译文:
赵王将要去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赵惠王说:
“我这次来的时候,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
有一只鹬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
河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
鹬鸟就说:
‘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死。
’河蚌也对鹬说:
‘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就会死!’两个谁也不肯放。
渔夫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
现在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赵两国相持不下,日子久了,双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厉害。
我担心强大的秦国成为鹬蚌相争中“渔夫”那样的角色。
所以(我)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考虑。
”
惠王听了,恍然大悟,说:
“有道理!”便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行动。
意思是指两个人争执不下,却让第三个人捡了便宜,其可作宾语、定语。
鹬蚌相争一词出自清代湘灵子的《轩亭冤·哭墓》:
“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秦?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
”文中的“鹬蚌相争”指的就是两者之间互相争斗而便宜了第三人,现在也多用于形容第三人在两人争执不下的时候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