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5 23:26:25来源:
答:
百家争鸣的时代的著名论题“白马非马”是公孙龙提出的。
公孙龙(公元前320年-公元前250年),字子秉,赵国邯郸(今河北邯郸)人。
“名家”离坚白派的代表人物。
“诡辩学”的祖师。
为名家代表人物之一。
名家是活跃于战国中后期,提倡“正名实”学说的流派,即要“正彼此之是非,使名实相符”。
名家善于辩论,以进行逻辑分析和探寻思维规律见长,故又称“辩者”,西汉始称“名家”。
冯友兰在他的《中国哲学史》中将名家分为“合同异”与“离坚白”两派,前者的代表人物为惠施,后者的代表人物为公孙龙。
“白马非马”是指中国逻辑学家公孙龙提出的一个逻辑问题,出自《公孙龙子·白马论》公孙龙是战国时期名家离坚白派的代表人物,其主要著作为《公孙龙子》。
公孙龙第一个提出了“唯乎其彼此”的正名理论,其主要代表思想有“白马非马”和“离坚白”等。
“白马非马”是一句谚语,意思是外表看似是某样东西,但实际上却不是。
比如表面上看到的是白色的马,但它实际上不是马。
这句话用来比喻在审视事物时,不能仅凭外表就作出判断,而要从内在本质上去考察、深入了解,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子非鱼出自庄子《庄子·秋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
“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
“子非鱼,安(焉)知鱼之乐?”庄子曰:
“子非我,安(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意思就是你又不是鱼白马非马这是中国古代伟大的逻辑学家公孙龙提出的一个著名的逻辑问题。
《白马论》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战国时一城有令马匹不得出城。
有一天,赵国平原君的食客公孙龙带着一匹白马正要出城。
守门的士兵对他说:
「马匹一概不得出城。
」公孙龙心生一计,企图歪曲白马是马的事实,希望说服士兵。
公孙龙说:
「白马并不是马。
因为白马有两个特徵,一是白色的,二是具有马的外形,但马只有一个特徵,就是具有马的外形。
具有两个特徵的白马怎会是只具有一个特徵的马呢?所以白马根本就不是马。
」愚鲁的士兵因无法应对,唯有放行。
白马非马不是一个成语。
白马非马是古代的逻辑学家公孙龙(约公元前320—前250年)提出的一个著名的逻辑问题,出自《公孙龙子·白马论》。
《公孙龙子》是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后期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的著作,《汉书·艺文志》中收录了《公孙龙子》十四篇,但只有六篇保存下来了。
答:
白马非马命题是公孙龙提出来的。
公孙龙(公元前320年-公元前250年),字子秉,赵国邯郸(今河北邯郸)人。
[1]“名家”离坚白派的代表人物。
“诡辩学”的祖师。
为名家代表人物之一。
名家是活跃于战国中后期,提倡“正名实”学说的流派,即要“正彼此之是非,使名实相符”。
名家善于辩论,以进行逻辑分析和探寻思维规律见长,故又称“辩者”,西汉始称“名家”。
冯友兰在他的《中国哲学史》中将名家分为“合同异”与“离坚白”两派,前者的代表人物为惠施,后者的代表人物为公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