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黄庭坚(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诗意)

时间:2023-09-03 22:46:49来源: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黄庭坚?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不是黄庭坚所作,是王观词作。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北宋词人王观创作的一首词。

这是一篇送别友人之作。

上片用“眼波”“眉峰”比喻浙东山水,表明行人去处是令人向往的山清水秀之地;下片点明送别是在暮春时节,写离别思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叮嘱友人“千万和春住”。

此词写送别友人却不落惜别伤感的窠臼,而是通过描写别时的景物和离人的行踪,祝愿友人永葆青春,表现出两人之间深长的友情。

全词构思新颖,比喻巧妙,又语带双关,含而不露,写得妙趣横生,耐人寻味。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诗意?

这首词虽是一首送别词,但并无消极想法。

主要表达了词人心中对鲍浩然的不舍与留恋,以及对他的生活送出祝福。

上片一二句“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两句,暗含送别,以人的眼睛来比拟山水,把山水写的有情有义。

水是眼波,也就是说眼中的泪水如波,横在眼里而没有流出,说明作者为将行的朋友着想,在尽力克制自己的情感,即使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也不使之滴落而增加友人的伤感。

山是眉峰,而此刻眉峰郁结着不少离愁别恨。

一个“聚”字,用的十分有力,将作者胸中的离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两句实际上是写作者对友人归途的远眺,作者的视线与友人归途的山水相连,目送着将要远行的友人。

通过形象的比拟,传达出自己惜别的深情。

三四句“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用问句拉出友人的行迹。

在开头的两句,作者把山水合写,写出了友人归路如同郁结离愁的眉峰一般连绵起伏。

由于归路的山重水复,友人便走进了作者的眉峰之中,也就是作者的视线里。

这两句写诗人目送友人,友人走在作者深情送别的目光中,越走越远,身影越来越模糊,直至消逝。

一路山水承载深厚的人情味,默默地替作者送走那远去的朋友。

朋友在作者的眼中走远了,然而友情却深深存封于作者的心中。

正是这深厚的情谊让作者安排山水来送自己的朋友。

从而上片便形成一种物我为一、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远去朋友的无限眷恋,和对朋友归途艰辛生活的深切挂念。

[2]

下片一二句“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正面写“送”,点出了别友人的时间:

暮春。

为“又送君归去”铺垫。

作者有心惜春,然而留不住春天,春天最终不顾作者归至江南。

这对作者来说,不能伴春而去的江南又正是春天回归的地方。

这两句写得相当愁苦,一个“才”一个“又”,层层递进,作者的情感越来越深。

三四句“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这是作者在友人临行之际,从心底发出的深情祝愿。

但愿友人追随春天的步伐回到江南,和春天同在。

“千万”二字道尽了作者殷殷叮嘱之意。

美好而真挚的祝愿,将作者那深沉的惜春之情、惜别之情尽在不言之中,给读者一种含蓄的感觉。

上片含蓄地表达了词人与友人的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

这首词,轻松活泼,比喻巧妙,耐人寻味,几句俏皮话,新而不俗,雅而不谑。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是宋代诗人王观的一首诗

上片用“眼波”“眉峰”比喻浙东山水,表明行人去处是令人向往的山清水秀之地;下片点明送别是在暮春时节,写离别思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叮嘱友人“千万和春住”。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意思以及中心思想?

题目意思是:

春末时节,王观在越州大都督府送别从客途返家(也可能是去探望在浙东的爱姬)到浙东的好友鲍浩然。

“之”字是动词“到”。

此词写送别友人却不落惜别伤感的窠臼,而是通过描写别时的景物和离人的行踪,祝愿友人永葆青春,表现出两人之间深长的友情。

全词如下: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通观全词,轻松活泼,比喻巧妙,耐人体味;几句俏皮话,新而不俗,雅而不谑。

词人对春天、对友人的眷恋,通过新颖而美妙的艺术构思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比起那些敷衍应酬之作,显然是有天壤之别的。

推荐资讯